Facebook 行銷重點:先思考與誰溝通,再思考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給他們,最後才是內容製作和發佈。以往的 FB 行銷策略是投廣告就能獲客,但現在經營臉書需要結合自然與付費流量,並且搭配其他渠道建立社群行銷漏斗。
不管是在哪個平台,行銷的邏輯都是相通的,差別就是善用平台的優劣勢。
本文關於 FB 行銷的懶人包:
- FB 行銷教學:設定行銷目標、了解目標受眾、設計行銷漏斗、構思傳播路徑、建立吸睛內容、廣告投放、數據優化。(此流程來自我們過去 10 年的經驗,以及臉書官方的建議。)
- FB 行銷漏斗:上層讓人「看到你」並產生興趣;中層讓潛在顧客願意認真看你,建立彼此關係;下層讓在考慮的人現在就買單。
- FB 粉絲專頁經營:共有五個步驟。先明確定位,讓粉絲一看就知道你是誰;不要盲目日更,先建構出內容流程和日曆;建立粉絲互動,讓陌生受眾成為參與者;放大內容影響力,廣告應該用在對的貼文上;分析數據,優化內容方向。
2025 年如何做 FB 行銷?
Facebook 行銷重點:先思考與誰溝通,再思考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給他們,最後才是內容製作和發佈。不管是在哪個平台,行銷的邏輯都是相通的,差別就是善用平台的優劣勢。
根據 Facebook 官方建議,還有我們多年來做行銷的經驗,你可以用這 7 大步驟建立 FB 行銷策略:
- 設定行銷目標:你希望達成的指標,如品牌曝光、客戶名單或銷售轉換。
- 了解目標受眾:根據受眾的興趣、需求、痛點與行為習慣等,建立人物誌(Persona)。
- 設計行銷漏斗:依據顧客旅程規劃內容,漏斗上層吸引注意、中層堆疊信任、下層促進轉化。
- 構思傳播路徑:設計貼文、廣告、社團、直播等多渠道內容的串連,形成一致的品牌訊息路徑。
- 建立吸睛內容:建立受眾會有興趣的內容(短影音、圖文等),提高記憶點、互動率。
- 刊登廣告:投放不同類型的 Facebook 廣告並進行 A/B 測試,精準觸及受眾,優化投報率。
- 數據優化:持續追蹤貼文和廣告數據,分析出真正帶來成效的內容。
最常見的 FB 行銷錯誤
很多商家都只單純投付費廣告,單點式的思考行銷,然後花了一堆錢卻一單都沒轉。廣告是一個快速接觸到受眾的方式,如果你還不確定目標受眾是誰、行銷素材是否有用,那廣告可以做為測試。假設這些事項都確認沒問題,廣告才更有機會做到正投報率。
在臉書上,品牌跟潛在顧客間的接觸點有:
- 個人帳號
- 臉書粉絲團(粉絲專頁)
- Facebook 廣告
- 公開 / 私密社團
以上四個位置都能發佈:純文字、圖文、影片、直播等。當我們構思好受眾、漏斗後,就可以思考要在哪個位置,以什麼樣的內容形式去觸及到人群。
現在經營臉書已經沒有以前容易了,每一年新加入 FB 戰場的品牌都以倍數增長,不斷分掉客戶的注意力,除了讓廣告預算越來越高外,貼文發出去也沒有固定流量。
如果你有自己的專業,想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,不想繼續浪費時間、金錢試錯,建議可以了解我們的行銷服務,我們在過去十多年,輔導過非常多的品牌,擅長在短時間內透過社群行銷打造穩定的獲客渠道。
歡迎點擊下方按鈕加 LINE,我們會為你的狀況提出客製化的行銷建議 & 提案。
2025 年還需要 FB 行銷嗎?
使用 FB 的人數眾多,上面有大量的潛在客戶,品牌可以低成本地接觸到他們。
但 Facebook 也有另一個壞處,因為越來越多品牌到臉書上做行銷,使用人群卻沒有同比增加,讓 FB 廣告費逐年增加、自然觸及率也大幅下降。未來的行銷成本只會更高,更高明的方式是「多渠道佈局」,不依賴任何單一平台。
台灣 FB 使用人數
根據 Data Reportal 在 2025 年的調查,台灣使用 FB 的人數有 1,710 萬人,相當於總人口的 74 %。
也就是說,FB 行銷的一大要點是「從這 1,710 萬人中找出目標受眾」,品牌必須先了解產品的使用人群、情境,再以此為目標去設計免費內容與廣告素材,吸引到對產品有興趣的人。
FB 行銷教學:3 步驟建立臉書行銷漏斗(驗證有效)
FB 行銷漏斗是一套依照使用者購買決策階段,設計出的行銷模型,外觀上像是漏斗一樣。核心是透過不同形式的內容、工具,逐步將陌生人轉化為顧客,甚至是忠實的品牌擁護者。
傳統的行銷漏斗 AIDA 模型:
- 注意(Attention):引起目標受眾的注意,讓他們第一眼就被內容吸引停下來,例如誇張的標題、好笑的圖片或短影音。
- 興趣(Interest):引發他們對產品的好奇,例如透過說故事、解決痛點等讓人願意繼續了解。
- 慾望(Desire):讓受眾感覺「我需要這個」,強調價值、成果、差異性或顧客見證,建立購買慾望。
- 行動(Action):引導下一步該做什麼,例如「立即購買」、「點擊加入」、「留言領取折扣」,引發轉換行為。
在 Facebook 中,可以將 AIDA 大致分為三個部分。
上層漏斗:讓人「看到你」並產生興趣
上層漏斗(TOFU, Top of Funnel)的目標:讓更多人知道你是誰。而且是在「他們還沒想買東西」的時候,就成功吸引到他們。
這時候的潛在客戶是完全不認識你的陌生人,他們還沒準備好購買,也不知道自己有需求。你要做的,就是用內容去打開對方的雷達。
- 內容目標:品牌知名度、觸及率、影片觀看次數
- 內容元素:教學影片、搞笑短影音、資訊圖、社會議題
- 操作重點:不要急著賣,先贏得注意與信任
上層內容舉例
一間咖啡品牌投放「冷泡咖啡 vs 熱煮差異」短影音,吸引對咖啡有興趣的新受眾點擊觀看。
中層漏斗:讓潛在顧客願意認真看你,建立彼此關係
中層漏斗(MOFU, Middle of Funnel)的目標是:讓已認識你的人開始了解你的產品、參與互動、願意留下資料。
到達中層的受眾已經知道你是誰,但還沒準備下單。你的工作是讓他們「開始信任你」,進一步產生動機。只要他們覺得你是「對的人」、你的產品是「為他量身打造的」,信任就會大幅增加,後續的轉化也會高出許多。
- 內容目標:互動、留言、名單收集
- 內容元素:說故事、用戶見證、常見問題、免費領取(eBook、優惠券)
- 操作重點:使用再行銷廣告,針對已互動或看過影片的用戶做精準再觸及
中層內容舉例
針對看過你前面影片 75% 的人,投放一則「3 天喝懂好咖啡」電子書換 Email 的廣告。
下層漏斗:讓在考慮的人現在就買單
底層漏斗(BOFU, Bottom of Funnel)的目標是將已經考慮購買的潛在客戶推向行動。
到這一層,你面對的就是已經認識你、考慮過、可能也點過網站的人,他只差一點推動力,就願意掏錢。你要做的是:打破猶豫、消除風險、加強誘因。
- 內容目標:轉換、購買、私訊、加購
- 內容元素:限時優惠、好評見證、比較表、FAQ 解答
- 操作重點:清晰的 Call to Action(CTA),加強信任與行動誘因
下層內容舉例
對下載過電子書的人,寄一封「只限 48 小時,買咖啡送馬克杯」的信件。
為什麼要設計 FB 行銷漏斗?
為了讓行銷資源不要浪費,每分錢都發揮出它的價值,我們必須了解顧客的所有狀態,他們每個階段在想的是什麼?建立漏斗就是根據狀態來做行銷。
很多品牌投放 Facebook 廣告無效,是因為直接對陌生人投賣貨廣告,就像你在路上叫陌生人直接掏錢買你的東西一樣,很難有人願意。顧客只有在「了解你、信任你」之後才會買單。
FB 行銷漏斗的兩大優勢:
- 分階溝通:針對消費者的狀態去設計溝通訊息,讓廣告預算更有效率。
- 提升轉換率:每階段都有設計轉換點,一步步引導至成交。
如何經營 FB 粉絲專頁? 5 步驟經營出成功的粉絲團
臉書粉專可以發佈純文字、圖文、短影音,還能投廣告。在正式開始經營前,要先有明確的品牌定位,這個品牌為什麼存在、是什麼形象、想要傳達什麼訊息,品牌定位越是清晰,行銷就越順利,你也會越知道自己在經營什麼。
經營臉書最常見的錯誤就是衝數量、拼命發文。你可以思考,一位 FB 使用者在一天中會看到多少貼文、廣告?如果以體量為經營目標的話,很難在訊息海中脫穎而出,也很難打動觀看者。
好的內容能精準把訊息送進觀看者的心中。
步驟一:先明確定位,讓粉絲一看就知道你是誰
一個成功的粉絲專頁,不會什麼都想說,也不會什麼都說不清。第一步,是讓粉絲一眼就理解你代表的角色與價值主張。這不只是決定賣什麼,而是決定「你為誰而存在」。
請釐清以下三件事:
- 你的品牌要解決哪一類人的哪一個問題?
- 你的風格應該選擇哪一種溝通方式?
- 你的封面、頭像與粉專描述,是否都是同一個定位?
舉例來說,如果你是提供職涯教學的個人品牌,那麼粉專呈現出來的內容應該讓人覺得被引領,封面應清楚呈現價值主張,如「每週一堂人生職涯課,幫助你從上班族變主管」。
定位模糊,粉絲自然無感;定位清晰,才能讓正確的人留下。
步驟二:不要盲目日更,先建構出內容流程和日曆
嘗試設計一套內容框架 SOP,讓內容發想到上架都有流程可以遵循,然後以此培養發文節奏,讓自己跟粉絲都習慣「這個品牌會在這時候發文。」
就像每個 Youtuber 都會告訴觀眾哪時候會準時上片一樣,長期下來能培養出粉絲的習慣。
經營粉專最常見的問題之一,就是靈感枯竭。其實問題不是沒想法,而是沒有架構,內容要能持續產出,就得先規劃主軸、設計週期。
建議專注在 1 到 3 個主題就好,才不會讓定位失真,常見的類型有:
- 教育性內容(例如:三分鐘學會社群圖文排版)
- 使用者實例(例如:粉絲回饋、成功案例)
- 品牌價值觀(例如:為什麼我們不做快時尚)
如果你是全新的品牌,建議安排每週固定發文 3 到 5 則,設定主題日(例如每週三分享用戶故事),讓粉絲培養習慣。這可以強化內容一致性,也能省下每週重新構思的時間。
另外,還可以使用簡單的 Google Sheet 或 Notion 進行內容排程,並事先準備 2 至 3 週的備案內容,超前安排好,避免斷更。
除了方便外,這還可以讓你一眼就看清楚行銷活動、內容上架順序等。
步驟三:建立粉絲互動,讓陌生受眾成為參與者
粉絲不是數字,他們是人。如果你的貼文永遠只是單向資訊輸出,即使再有價值,也很難養出社群感。真正有效的粉專,會懂得設計互動方式,讓人願意參與進來,彼此連結才會逐漸強化。
互動可以非常簡單,這三個是我們常用的形式,非常有效:
- 問答型貼文:「你願意吃長得像王蟲的拉麵嗎?留言讓我們知道」
- 二選一互動:「身為資深社畜,你上班會隨便穿穿,還是精緻工作?」
- 利誘式引導:「留言告訴我你最想改善的體態問題,我們挑 3 位提供飲食建議!」
此外,也可以定期辦理限時互動,例如留言抽小禮物、社團限定快問快答、直播問答等。最重要的是,回覆每一則留言時,要用自然、符合品牌的方式,不要機器人式對話。
每一次互動,不是為了取悅粉絲,而是讓粉絲有機會參與品牌的故事中。
步驟四:放大內容影響力,廣告應該用在對的貼文上
當你有好的內容,就該讓更多人看到它。不要把廣告預算浪費在硬推銷的素材上,應該拿來「加速擴散本來就表現好的內容」。這樣的廣告策略,才能真正提高廣告的轉換效益。
你可以這樣做:
- 針對看過你內容的人,做再行銷廣告(加入社團、領取優惠等)。
- 根據貼文互動等行為,作為再行銷的名單依據,逐步導入漏斗的下一階段。
廣告不是為了彌補內容的不足,而是為了加速擴散你已經驗證有效的內容。好的廣告素材應該是「本來就能吸引自然互動」的貼文,而不是硬湊出來的推銷頁面。
在廣告費越來越貴的趨勢下,這樣的策略會更聰明一些。
步驟五:分析數據,優化內容方向
經營粉專不是靠感覺,而是靠數據來告訴你什麼該堅持、什麼該捨棄,你不能每週發文、做活動,卻從不回頭看效果。數據還會告訴你最一開始的定位、內容流程是否有誤,只有數據好的內容值得被延續。
最基本的數據,要包含三個面向:
- 內容面:哪類貼文互動率高?什麼主題經常引起留言或分享?
- 受眾面:粉絲的性別和年齡分布、活躍時間、有興趣的題材,是否與你原先設定相符?
- 行為面:貼文是否引導到網站?哪篇貼文引發最多 Messenger 私訊?
建議每週一次小型的檢視,看看過去一週表現好的內容。每月一次大型的檢視,審視過去一個月的內容方向、策略、流程,是否有任何值得優化的地方。
Meta Business Suite 是 Meta 專門讓企業能更方便管理社群的平台,所有你需要的數據都在裡面,包括每篇內容成效、廣告成效等。
數據不只用來看趨勢,更重要的是用來推動決策:例如發現某天的觸及特別高,是否表示該時間更適合你的受眾?這種校正能讓粉絲成長更順利,付費轉化比例更多。
專業行銷公司的 3 個 FB 粉絲專頁經營技巧
技巧一:依需求分眾,而不是年齡、性別
受眾的痛點才是溝通重點,年齡與性別只是資訊背景,不是行銷對象本身。
傳統的市場劃分方式,會將年齡、性別、地區作為切分受眾的依據。但這種分類方式很難對應到現代多元、變化大的使用群體。男生也可能會關心皮膚保養,熟齡女性也可能喜歡電競活動,舊的年齡性別模型容易讓你溝通錯誤。
我們過去曾做過一個案例,在女性為主的美業市場中,我們把男生當作廣告素材去打廣告,結果創造了相當高的詢問度。這就是從需求去分眾,而不單是性別和年齡。
真正有用的分眾方式,是從「需求與痛點」出發。消費者關心什麼、在意什麼、焦慮什麼,才是你製作內容的依據。也就是說,以需求為分眾基礎,你才能準確傳達價值。
分眾方式 | 受眾精準度 | 行銷成本 | 延伸成效 | 受眾心理狀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年齡/性別 | 低 | 低 | 不易,受眾模糊 | 沒有被打動 |
需求/痛點 | 高 | 低 | 高,可延伸為廣告、網站內容 | 能切中具體的情境與感受 |
假設你經營的是時間管理教學的粉專,你要對話的對象不是「25~34 歲女性上班族」,而是「每天被待辦事項壓得喘不過氣、總是拖延又焦慮的人」。這類人可能是媽媽、創業者、設計師,也可能是大學生。
放棄「我要找哪種人」的想法,轉而思考「我能幫誰解決什麼問題」,會發現你的粉絲數、互動率、轉化人數,就會大幅成長。
技巧二:以「需求程度」規劃粉專內容
不是每個人都迫切需要你的產品,根據需求去分層設計、各司其職。
有些粉絲根本沒想過要買,有些正在比較選項,有些已經準備好掏錢。這三種人看到同一則貼文,反應完全不同,你不能用一種內容跟所有人對話,而要根據需求程度,規劃最少三種階段的內容。
需求層級 | 粉絲狀態 | 內容策略 | 常見形式 |
---|---|---|---|
無需求 | 對產品沒概念,不知道自己有問題 | 引起共鳴、意識到問題 | 情境故事、痛點描述 |
弱需求 | 意識到問題,開始尋找解法 | 提供專業知識、建立信任 | 教學貼文、案例分析、FAQ |
強需求 | 準備購買,有明確的行動 | 引導成交、名單、私訊 | 見證貼文、折扣 CTA、Messenger 導購 |
這三層內容的邏輯就跟行銷漏斗一樣,每層內容都有自己的目標。初階內容是為了吸引注意,中階內容是為了養成信任,底層內容才是收割成果。
專業的粉專經營,從來不是思考「每天發什麼」,而是「對應到每一種需求程度」的系統。
品牌、行銷、銷售有什麼不同?
品牌是市場對你的整體印象、認知;行銷是讓對的人看見你、理解你、對你產生興趣的所有溝通行為;銷售是讓有興趣的人付出實際行動的最後一哩路。
技巧三:維持品牌一致性
內容的一致性決定品牌的能被識別的程度,還有被記住的程度,進而影響信任。
很多品牌最大的問題是每一篇發的都不像是「同一個品牌」,今天語氣像朋友,明天像業務,後天像百科全書。圖文風格不穩定,文案有時是精緻教學、有時像賣場廣告。
如果品牌調性不一致,就沒辦法從成千上萬個品牌中被記住。
行銷公司在做品牌經營時,最在意的就是「訊號穩定性」。訊號越穩,使用者越能辨識你、信任你,願意留下。訊號越混亂,越容易讓粉絲滑掉你的貼文、取消追蹤。
品牌一致性的 3 個維護原則:
- 語氣一致:確認你是用什麼身分說話,是專業顧問?好朋友?還是教練?
- 視覺風格固定:用相似色系、版型、排版邏輯,讓粉絲一眼看出這是你的貼文
品牌一致性不是形式問題,是信任基礎。當粉絲感覺你是一個穩定且值得信賴的品牌時,他才會從觀看者變成擁護者。
粉絲專頁經營小祕訣:溝通價值,而不是價格
在大部分的行業裡,溝通價格只會讓你的利潤越來越低,但價值卻能讓人一直留在你的身邊、擁護你、把你推薦給更多人。多數品牌犯的錯,是把優惠、折扣、低價放在第一順位,卻忽略了「為什麼這東西值得買」,價格是最後的誘因,而不是溝通的起點。
2025 臉書經營趨勢
UNIQLO 日本於 2025/2/26 宣布,自 2025/3/1 起停止更新官方臉書帳號,結束長達 14 年的經營。
日本 UNIQLO 的臉書有 118 萬人的追蹤,但互動卻非常低,最後讓官方決定停更臉書。這代表 3 件事:
- 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太使用臉書,Z 世代更喜歡其他平台。
- 臉書行銷成本越來越貴,但效益卻越來越低。
- 臉書不一定是經營社群的首選平台,根據產品、受眾,去決定經營方向,才是未來的趨勢。
FB 行銷與經營的常見問題
為什麼我的粉絲專頁都沒成效?
因為你的內容對粉絲來說沒有價值。要有成效,首先你得清楚你的受眾是誰、他們在意什麼,再來設計對應的內容策略。多數粉專失敗的原因是「不知道在對誰說話」,你需要先確定這點,才會知道「這些內容能幫粉絲解決什麼問題」,之後粉絲才會關心你。
明明燒了一堆錢,為什麼我的廣告都沒用?
因為你的廣告可能傳遞出錯誤的訊息,也可能鎖定了錯誤的受眾。廣告沒效果通常有兩種情況:一是內容不吸引人,根本沒人想點;二是受眾設定錯誤,把廣告丟給根本不在意你產品的人。廣告應該是「放大有效訊息」的方式,前提是你本來就知道什麼內容有效、對誰有效。
我應該找行銷公司還是自己操作 FB?
如果你缺策略、缺專業,那就該找行銷公司。如果你的資源不夠找代操,那就要付出時間,自己學著操作。自行操作的前提是你有清楚的內容方向、穩定的產出能力、會看數據與調整策略,如果自己無法,那行銷公司可以幫你重新梳理定位、建議內容架構、設計行銷漏斗,並協助你內部團隊的成長。
除了 FB 外,我還能經營什麼?
你還能經營網站、Instagram、Youtube、Tiktok、Threads、LINE。FB 在這之中非常以數位廣告去輔佐,畢竟 FB 依然是目前最主流的廣告投放平台。我們在社群媒體一文中,有清楚列出了每個平台的優劣勢、適合人群,歡迎點擊閱讀。
如何挑選 FB 行銷公司?2 大評估層面
- 成功案例
- 實際聊過
案例是初步篩選行銷公司的方法,你可以向對方要求更多的案例細節,例如數據、具體在多少時間內達成什麼樣的成效等。
但案例多不一定代表對方能把你服務好,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實際跟每間公司聊過,看看誰的策略、提案、說法,更符合你的預期。
如果你看過本站上面的案例,認為這是你想要的,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加 LINE,了解我們的行銷服務。
相關好文: